药师解药 | 拿什么来煮中药?煎药的“水”可大有学问

2021/12/13 作者: 孙萌 来源: 药葫芦娃 打印

有一年夏天,宋徽宗因为太过贪食冰饮,吃坏了脾胃。这可急坏了太医们。太医认为,这是寒客中焦之证,自然要请出经典的大理中丸。哪成想,徽宗皇帝连续吃了好几天,竟然不奏效。恰在这时,民间名医杨介来进言献策:“陛下的病是吃冰太多引起,臣恳请换用冰来煎药。”徽宗遵照他的建议,果然痊愈。

冰和水,从化学的角度来讲是同种物质,但是作为煎药的溶媒,却呈现出不同的效果,这是为什么呢?

原来,宋徽宗的病是由于食冰太多导致寒邪蕴于中焦脾胃,理中丸温中散寒,方证相符,选药准确。但其证寒而药温燥,寒热格拒(可以理解为互相排斥)就会影响疗效。煎煮时换用冰水,冰的寒凉之性既可减轻群药的温燥,又可作为佐药,冰水和证候的寒性同气相求,消除了证寒药热的格拒状态,从而药到病除。

广义来讲,中药煎煮包括汤剂和煮散,煎煮过程中的火候、溶媒、辅料都会影响药性和疗效。拿什么来煮中药——煎煮溶媒辅料的选择,的确是有讲究的一件事。

除了宋徽宗冰煎理中丸,历史上还有采用甘蔗汁、麻沸汤(即煮沸的热水)、酒、蜂蜜等溶媒或辅料煎药的先例。

采用性寒凉的溶媒煎煮药物,可增强药物寒凉之性,也可减轻药物的温热之性。以大家常吃的甘蔗为例,甘蔗“性甘寒,能除热润燥、止渴消痰”。古方“祛烦养胃汤”,就以其煎汤代水,增强全方清热生津润燥的功效,从而使中焦热证得以消除。

用酒来煎药,同样有说法。酒性味辛温,可行经络、通痹塞、温血脉、散凝滞。《金匮要略》中有:治妇人血气瘀滞腹痛的红蓝花酒,其中红花活血化瘀,单独以酒煎煮,可加强全方之辛味,使其活血祛瘀止痛的效力倍增。应注意,酒精过敏者及机动车驾驶员慎用。

再来说说蜂蜜。蜂蜜补中益气、润燥、止痛解毒,也可作为煎药的溶媒使用。《金匮要略》中记载:治疗历节疼痛不可屈伸的乌头汤,就是用蜂蜜煎煮乌头,目的一是取其解毒之功,缓和乌头毒性;二是取蜂蜜甘缓之性,缓和乌头之性急,使之缓缓发挥散寒止痛之功,以祛除沉寒痼冷。

煎法对于中药药性的影响至关重要,煎药的溶媒和辅料更应予以重视。其实,中医治病的关键因素甚多,只是未引起大家足够重视罢了。

下次您在中药房抓药回家之前,记得向药房的中药师们问一句,煎煮的时候有没有什么注意事项,这样就不会因为煎煮方法不得当而耽误治疗了。


作者: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药剂科 主管药师 孙萌

审核专家: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药剂科 副主任药师 李彬

注:本文摘自“药葫芦娃”微信公众号,转载请注明出处


联系站长

本网站由北京中汇数智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所有 京ICP许可证号: 京ICP备19020532号-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507号

电话:010-65660788 通讯地址:北京市大兴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永大路38号1幢4层